模具鋼冷處理時機很關鍵(冷壓模具鋼材料)
冷處理保溫時間是指從溫度達到冰冷處理或深冷處理的溫度到工件取出開始復溫的時間。處理和保溫時間可按t=人口計算,其中:t:時間,mind:工件厚度,mm;k:系數。
然而,不同的學者仍然對保溫時間的長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提出殘余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量只取決于冷卻達到的溫度,與低溫下的保溫時間無關。因為殘余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是瞬間的,只要工件由外向內徹底冷卻,就不需要延長保溫時間。

在研究模具鋼時,選擇冰冷處理和深冷處理進行比較。發現低溫下的保溫時間對材料的性能沒有明顯的影響,甚至略有降低,影響性能的主要是低溫處理達到的溫度。低溫處理溫度越低,影響越明顯。換句話說,在相同的低溫時間下,深冷處理比冰冷處理更能改善材料的性能。
由于冰冷處理對保溫時間不敏感,我們不妨著重了解一下在深冷處理過程中保溫時間對材料的影響。
通過對W6Mo5 Cr4V2高速鋼的研究,發現深冷處理過程中的保溫時間對組織和力學性能影響不大。低溫停留3小時后奧氏體含量為25.8%,抗彎強度、硬度和沖擊性能分別為2034 MPa、62.1 HRC和0.116 MJ/mZ。靜置12小時后,奧氏體含量為24.7%,抗彎強度、硬度和沖擊性能分別為2048 MPa、62.2 HRC和0.185 MJ/mZ。據資料顯示,隨著深冷時間的增加,材料的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變化不大。因此,延長保溫時間對材料的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并沒有起主要作用。在研究粉末冶金高速鋼時還發現,深冷處理的低溫保溫時間取決于工件的冷透時間,即使延長冷處理時間,硬度和殘余奧氏體含量也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試樣的尺寸、溫度等綜合條件來確定試樣的冷處理時間,冷處理時間應以工件的冷透性為準。所以延長保溫時間對高速鋼影響不大。
對模具鋼的研究表明,低溫下的最佳保溫時間為35 h,即使保溫時間延長,
對工件沒有明顯的改善。研究了工具鋼,發現沒有必要延長保溫時間。即使樣品在液氮中長時間處理,殘余奧氏體仍穩定地保留在馬氏體片層中。因此,延長保溫時間并不能改善工具鋼的組織和性能。劉等對GCr15鋼進行了研究,發現在液氮溫度下保溫時間小于4h時,隨著保溫時間的增加,磨損量減少,沖擊吸收能和硬度增加。然而,保持時間超過4小時后,磨損和硬度變化不大。
也有人建議,低溫下的保溫時間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如果轉變為非等溫轉變,則不需要在深冷溫度下保溫,如殘余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如果轉變為等溫轉變,則需要保溫時間,如顯微組織中碳化物的析出。在研究高速鋼時,設置了兩組低溫相同但保溫時間分別為50分鐘和90分鐘的實驗。結果表明,適當延長在液氮溫度下的停留時間,材料的紅硬性、沖擊性能和彎曲強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延長保溫時間不僅可以提高高速鋼的性能,還可以改善其顯微組織。在研究M42高速鋼時發現,延長保溫時間可以改善晶粒尺寸,促進細小碳化物的析出,且保溫時間越長,這種作用越明顯。同時指出,保溫時間對殘余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沒有影響。
在深冷處理過程中,保溫時間不影響殘余奧氏體向馬氏體的轉變,但保溫時間是否影響材料的組織和性能尚無共識。